清华大学老校长“周诒春纪念馆”,位于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市南艳湖畔。这是因为周诒春这位清华大学校长是安徽省休宁县人,而且他还是清华大学沿用至今的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校训的制定者。
周诒春(1883年—1958年),字寄梅,安徽省休宁县蓝田周村人,清华大学奠基人、教育家。1912年4月,他被任命为清华学堂教务长。当年10月,任副校长兼教务长。次年8月,因首任校长唐国安推荐而继任清华学校校长。后来,因与亲日派人士意见有分歧,愤而辞职。
在清华任职4年多时间,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,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,并逐渐扩充学程。最终,清华设立大学部获批准。清华建校20周年,学校纪念刊评价:“周诒春任职四年余,建树极多,历任校长无出其右”。其最为辉煌的建树就是,亲自选定《易传》中的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八个字,作为清华大学校训。
早在1911年,清华学堂初创时,《清华学堂章程》中就提出了“以进德修业、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”,这是清华校训的雏形。
1914年,著名学者梁启超应周诒春校长的邀请,来清华大学作《君子》为题的讲演,以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勉励学生。随后,周诒春校长决定将出自《易传》中的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这八个大字,制定为清华校训,并将其铸入校徽,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,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,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出自《易传》中“乾”“坤”两卦的象辞,原本与“清华校训”没有关联,正是周诒春校长的慧眼识珠与英明决断,才使得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脱颖而出,成为了百年清华的校训,乃至于创造出“一训达百年”的奇迹。
时代为传统注入新活力,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的古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,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历史,再创新辉煌!
扫一扫手机阅读